更新时间:2022/06/23 浏览量: 来源:招生处 分享:
2022年招生专业介绍(详版)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8个信息大类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通信技术2个专科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湖北省重点本科专业、湖北省战略性支柱(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试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
学院教职工11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2人;目前在校生规模4000余人。学院教师承担多项纵横向科研课题,包括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专题;开展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研教改项目,以及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学院抓住信息类专业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线和能力核心,大力推进教育部主导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IT领域国内外和区域内知名企业在本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展开深度合作,学院最早开展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方式,直接面对市场需求,面向国家急需技术和应用,采用校企资源共享,双师教学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国家紧俏和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目前学院与华为公司、中软国际联合签署了华为云教育培养基地,与腾讯公司、厚溥教育科技公司共同签署了腾讯云教育产业基地。学院与华为集团、中软国际三家联合招生,共同培养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通讯技术等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院还与腾讯公司、厚溥教育科技公司三家联合招生,共同培养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院还与东软集团、深圳讯方技术、武汉厚溥、武汉软帝、广州粤嵌通信科技、北京大恒光电、华工激光、INTEL-Altera等企业有多种深度合作模式、已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开设了各类特色班。特色班的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合作企业实质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入学到毕业,从理论到实践、从课程设计到实习实训,企业都将参与其中。特色班学生入学即与合作企业签订就业保障协议,确保学生毕业就能高质量就业。校企专业共建、协同育人的合作方式实现了优势教育资源的共享,全面推进了学院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
学院拥有特色鲜明的信息实验大楼,各类实验设备5000余台套,价值2000余万元。信息实验大楼内设有信息大类各专业公共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包括软硬件实验、大数据应用实验、人工智能应用实验、计算机系统结构、网络通信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室,同时还有企业共建的各种专业实验室,以四大平台(集5G无线基站设备、光纤传输与接入设备和数据通信设备在内的全套现代主流通信系统设备的通信实验实训平台;以服务器机群为核心的云技术、云结构、大数据与智能化处理实验教学平台;以各类嵌入式系统为核心的的现代嵌入式系统实验平台;以现代传感技术和光电检测为特点的物联网综合演示实训平台)构成支撑信息大类各专业培养的共有资源。实验大楼还设有云技术与云结构服务器机群平台、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实验平台,智能化处理实验教学平台、物联网综合演示实训平台等综合性实验环境。学院建有校内外产学研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楼可同时容纳千余名学生开展实验、实训等各类实践环节教学。与学院进行深度合作的企业还在信息实验大楼建有多个冠名的产学研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共同授课、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研究。通过学科竞赛等形式、引入企业项目案例、引进企业导师、营造企业研发环境等形式,实现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培养的直接对接,加强学生的技术实践、项目实战和职业素质培养,提升学生应用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我院各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计算机应用大赛等各类全国信息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成绩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就业层次高,专业对口率高。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6个信息大类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1个专科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湖北省重点本科专业、湖北省战略性支柱(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试点专业。
学院教职工90余人,其中教授/正高职高级工程师6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0余人;目前在校生规模3000余人。学院教师承担多项纵横向科研课题,包括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专题;开展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研教改项目,以及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学院抓住信息类专业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线和能力核心,大力推进教育部主导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IT领域国内外和区域内知名企业在本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展开深度合作。学院最早开展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方式,直接面对市场需求,面向国家急需技术和应用,采用校企资源共享,双师教学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国家紧俏和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目前学院与中软国际、东软集团、深圳讯方技术、武汉厚溥、武汉软帝、广州粤嵌通信科技、北京大恒光电、华工激光、INTEL-Altera等企业有多种深度合作模式、已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开设了各类特色班。特色班的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合作企业实质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入学到毕业,从理论到实践、从课程设计到实习实训,企业都将参与其中。特色班学生入学即与合作企业签订就业保障协议,确保学生毕业就能高质量就业。同时校企专业共建协同育人的合作促进优势教育资源的全院转化与共享,全面推进学院各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
学院拥有特色鲜明的信息实验大楼,各类实验设备5000余台套,价值近2000万元信息实验大楼内设有信息大类各专业公共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包括软硬件实验、计算机系统结构、网络通信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室,同时还有企业共建的各种专业实验室,以四大平台(集4G无线基站设备、光纤传输与接入设备和数据通信设备在内的全套现代主流通信系统设备的通信实验实训平台;以服务器机群为核心的云技术、云结构、大数据与智能化处理实验教学平台;以各类嵌入式系统为核心的的现代嵌入式系统实验平台;以现代传感技术和光电检测为特点的物联网综合演示实训平台)构成支撑信息大类各专业培养的共有资源。大楼可同时容纳千余名学生开展实验、实训等各类实践环节教学。与学院进行深度合作的企业还在信息实验大楼建有多个冠名的产学研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共同授课、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研究。通过学科竞赛等形式、引入企业项目案例、引进企业导师、营造企业研发环境等形式,实现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培养的直接对接,加强学生的技术实践、项目实战和职业素质培养,提升学生应用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我院各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计算机应用大赛等各类全国信息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成绩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就业层次高,专业对口率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20年获批为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2013年成为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立项的首批专业,2015年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专项综合改革项目,开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2019年,获批学校优势学科群。经过多年的建设,专业拥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师资团队,实验室软硬件设施齐备,专业教学质量过硬,培养的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实现了高就业率。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在计算机领域具有较宽广专业知识、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能够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与方法、熟练掌握软硬件系统开发的技能,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Python程序设计及应用、搜索引擎技术、人工智能、Python数据分析与应用、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web应用技术、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移动开发技术。
就业领域:可在企事业单位、信息产业部门、教育机构等从事软硬件系统开发、云服务开发与运维、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等工作,亦可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硕士研究生。本专业毕业生一直保持着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华为云特色班)(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以“三教融合”为指导,整合了多学科理论知识,强化了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中软国际2.5+0.5+1的教学体系为主轴,引进中软国际5R教学模式,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以项目驱动式教学,以项目成果为导向,三类课程学分及学时分配科学合理,符合专业认知规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在计算机领域具有较宽广专业知识、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掌握大数据技术应用框架的理论与方法、熟练掌握数值计算、数据清洗、数据分析等开发的技能,具有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依托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与合作企业共建共享的大数据与智能化处理实验教学平台等,确保学生毕业就能达成高质量就业。
核心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汇编语言与结构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软件工程。
特色课程:分布式计算框架基础、分布式数据库管理与开发、实时计算与内存计算、SpringBoot微服务架构技术、SpringCloud微服务架构技术、Hadoop分布式计算系统、MapReduce程序设计、实时计算与内存计算、Storm原理与应用、鸿蒙应用开发技术、鲲鹏应用开发技术。
就业领域:可在企事业单位、信息产业部门、教育机构等从事软硬件系统开发、大数据架构、大数据挖掘、大数据计算、大数据分析设计与开发等工作,亦可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硕士研究生。本专业毕业生一直保持着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
合作特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华为云特色班)由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软国际特色班)发展而来。中软国际教育集团凭借二十余年全国一百多家深度合作高校的合作基础、强大完善的人才培养设计与服务能力及全国专业共建经验积累,作为华为的同舟共济战略合作伙伴,2021年,华为授牌,冠名《华为-武昌首义学院华为云学院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将高校课程、中软课程、华为专业课程,三方融合。依托华为鲲鹏云资源基座,兼容各底层场景,适配教学资源,同时吸纳中软国际卓越研究院打造的教学资源、拥有中软国际实验室平台+实验及企业案例资源包、引入中软国际特色“5R”人才培养体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招生、联合培养和就业一体化培养体系。同时,提供华为认证的职业认证服务。
软件工程(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软件工程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2014年通过本科学士学位申请评估工作;2017年成为学校首批OBE试点专业并获得验收;2015年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专项综合改革项目,2021年获批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该专业拥有以教授、副教授、博士、高级工程师为主的强大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体系完备,实习实训平台完善,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大,就业形势好,在学生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全面掌握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软件开发和实施的管控能力,具有规范的软件开发和组织沟通能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
核心课程: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应用技术、软件工程、软件框架应用技术、软件质量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采集与网络爬虫、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数据分析与挖掘、机器学习与大数据。
就业领域: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能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投资、交通运输等行业从事软件系统管理、软件开发与测试、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营维护、以及计算机技术培训等工作。具备攻读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资历。近年来,毕业生一直保持着高水平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
软件工程(华为云特色班)(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以“三教融合”为指导,整合了多学科理论知识,强化了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中软国际2.5+0.5+1的教学体系为主轴,引进中软国际5R教学模式,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以项目驱动式教学,以项目成果为导向,三类课程学分及学时分配科学合理,符合专业认知规律。
培养目标:本专业系统培养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技术标准、软件知识产权法规及行业政策,具有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框架的开发能力,具有对软件系统实施的管控能力,能够进行数据挖掘、数据推理、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与知名软件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有软件工具与环境、大数据等专业实验室,使学生全程参与工程化软件开发过程,体验并实践软件工程的实施过程。
核心课程: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应用技术、软件工程、软件框架应用技术、软件质量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
核心课程:Vue框架开发技术、Java服务器应用开发技术、SpringBoot微服务架构技术、SpringCloud微服务架构技术、基于Python的数据挖掘、基于Python的数据分析、基于Python的深度学习、基于Python的机器学习、鸿蒙应用开发技术、鲲鹏应用开发技术。
就业领域: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能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投资、交通运输等行业从事软件系统管理、软件开发与测试、数据分析、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工作。具备攻读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资历。近年来,毕业生一直保持着高水平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
合作特色:软件工程(华为云特色班)由原软件工程(中软国际特色班)发展而来。中软国际教育集团凭借二十余年全国一百多家深度合作高校的合作基础、强大完善的人才培养设计与服务能力及全国专业共建经验积累,作为华为的同舟共济战略合作伙伴,2021年,华为授牌,冠名《华为-武昌首义学院华为云学院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专业将高校课程、中软课程、华为专业课程,三方融合。依托华为鲲鹏云资源基座,兼容各底层场景,适配教学资源,同时吸纳中软国际卓越研究院打造的教学资源、拥有中软国际实验室平台+实验及企业案例资源包、引入中软国际特色“5R”人才培养体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招生、联合培养和就业一体化培养体系。同时,提供华为认证的职业认证服务。
物联网工程(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掌握传感器与信息处理技术、无线通信组网技术、物联网应用服务技术,具有物品智慧化设计能力及物联网系统集成能力,能胜任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维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创新型应用人才。建有涵盖数据采集、无线传输及智能处理三大先进实验平台的专业实验室,与知名IT企业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校企协同育人。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等较有影响力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得较好名次。
核心课程:单片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现代传感器技术、射频电路基础、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技术与应用、物联网操作系统、物联网应用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等。
就业领域:就业范围宽广,在车联网、智能硬件等领域对物联网应用人才需求旺盛。毕业生可在涉及物联网信息产业领域的国民经济各部门、高新技术企事业单位及国防工业中从事规划研究、设计制造、系统集成及运营管理工作,亦可攻读本专业及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物联网工程(腾讯云精英班)(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
入学即签订就业保障协议,采用腾讯云先进课程体系以及前沿技术、行业案例与腾讯云一站式教学练平台作为技术支撑,订单式培养。毕业后由资深人力资源公司负责就业推荐,提供一年免费就业跟踪服务,主要工作地点都在北上广深或武汉、南京、杭州等重点城市,就业质量有保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掌握物理信息采集与传输、数据融合与挖掘等方面专业技能,具备基本的计算思维能力及良好的外语能力,有较强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能胜任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维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采用“2+1+1”的培养模式,第一、二学年由学校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第三学年学校和企业联合授课,在校内“腾讯云·厚溥创新工作室”由企业工程师负责专业技术课程教学,并实施由腾讯云提供技术支持的项目案例实训。第四学年先到国家级实训基地进行岗前培训,后到腾讯云生态企业对口岗位实习。
核心课程: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技术基础、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物联网软件系统开发应用技术、物联网智能系统开发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物联网系统规划与实施综合实训等。
就业领域:就业范围宽广,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领域对物联网应用人才需求旺盛。毕业生可在涉及物联网信息产业领域的国民经济各部门、高新技术企事业单位中从事规划研究、设计制造、系统集成与运维、数据分析及运营管理等工作,亦可攻读本专业及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通信工程(5G特色班)(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
通信工程(5G特色班)是基于武昌首义学院与华为公司、中软国际共建的华为云人才培养中心开设的,依托中软国际的高校服务体系及人才培养交付能力,结合华为云行业领域核心课程、华为认证体系及华为云资源基座,为特色班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平台及课程资源,特色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了华为云的相关课程,该特色班的学生可以参加华为云认证考试,中软国际委派的授课老师都为获得华为云相关认证的企业讲师。
中软国际与学校共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IT技术基本理论及工程基本原理,具备较强的计算思维、信息安全、程序设计、机器学习、大数据开发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学完以后首选中软国际旗下的公司就业,从事专业对口的技术工作,保证就业质量。学员待遇情况普遍优越于行业内平均标准,其中部分优秀学员成功就业于世界一流的IT公司。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行业发展,掌握通信工程方面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移动通信技术、华为鸿蒙应用、企业级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在通信领域中既能够从事研究、开发的工作,也能够在成为通信工程行业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进而培养“个人素质好、专业基础好、业务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电路理论、数字逻辑与Verilog设计、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单片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MySql数据库原理及应用、SpringBoot微服务架构开发技术、华为鸿蒙应用开发、华为鲲鹏生态应用。
就业领域:通信技术工程师、计算机网络工程师、Android应用开发工程师、鸿蒙应用开发工程师、Java开发工程师、鲲鹏应用工程师等适合于市场上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可就业于IT或非IT公司。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智能信息处理与机器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深度学习框架、工具与实践平台、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视觉智能处理技术等人工智能理论与工程技术,从事人工智能AI工程实现、产品开发与应用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工智能应用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信号与系统、数据结构、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及应用、Python程序设计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语音处理、大数据技术基础、数据挖掘理论与实践、机器学习理论与实践、人工智能理论与实践、数据挖掘课程设计、人工智能课程设计
就业领域:毕业生可在ICT领域的信息处理部门及中小企业中从事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运行维护与技术管理工作,也可深造攻读硕士,近20%的毕业生考取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与腾讯云合作,依托腾讯十大行业的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掌握良好的数学、计算机科学基础、软件编程开发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掌握数据科学基础知识、理论及技术,获得工程实践及技术应用能力,能胜任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大数据应用系统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人才。与腾讯云共建共享的大数据与智能化处理实验教学平台等,确保学生毕业就能达成高质量就业,第四学年先到国家级实训基地进行岗前培训,后到腾讯云生态企业对口岗位实习。
核心课程:Linux系统应用、 Python程序设计、数据采集与处理、大数据可视化技术、NoSQL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Hadoop大数据平台技术、 Hive数据仓库应用、Spark大数据分析与实战及腾讯新闻爬取、腾讯广告投放效果分析、基础QQ用户标签推荐、腾讯高成本产品利润增长挖掘等课程与实战。
就业领域:就业范围宽广,毕业后从事大数据架构工程师、大数据挖掘工程师、大数据计算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工程师、Java开发工程师等岗位,也可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硕士研究生。
现代通信技术(5G特色班)(专科,三年制)
现代通信技术(5G特色班)是基于武昌首义学院与华为公司、中软国际共建的华为云人才培养中心开设的,依托中软国际的高校服务体系及人才培养交付能力,结合华为云行业领域核心课程、华为认证体系及华为云资源基座,为特色班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平台及课程资源,特色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了华为云的相关课程,该特色班的学生可以参加华为云认证考试,中软国际委派的授课老师都为获得华为云相关认证的企业讲师。
中软国际与学校共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IT技术基本理论及工程基本原理,具备较强的计算思维、信息安全、程序设计、机器学习、大数据开发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学完以后首选中软国际旗下的公司就业,从事专业对口的技术工作,保证就业质量。学员待遇情况普遍优越于行业内平均标准,其中部分优秀学员成功就业于世界一流的IT公司。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基于“互联网+”国家战略背景下,掌握通信技术开发等基本理论,具备通信技术系统的基本技能,具备较高职业素养与较强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开发、移动通信技术运维与管理、移动通信技术数据挖掘与分析等技术的实践能力,能在IT企事业一线从事通信类技术的项目开发、应用、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据通信技术、综合布线技术、移动通信原理、通信技术数据挖掘、通信技术数据分析、通信技术数据运维管理。
就业领域:通信技术使商业系统、社会系统与物理系统融合,形成一个个全新的、智慧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网络群,应用可遍及工业监测、交通管理、物流管理、电力管理、环境保护、军事、公共安全、平安家居、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许许多多个领域。通信技术的发展将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产生无比巨大的影响,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目前该类需求缺口在100万以上。通信技术工程师、通信网络工程师、鸿蒙应用开发工程师、Python应用开发工程师、通信数据挖掘工程师、通信数据分析工程师、通信数据运维工程师等适合于市场上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可就业于IT或非IT公司。
计算机应用技术(特色班)(专科,三年制)
方向一:腾讯云方向
入学即签订就业保障协议,采用腾讯云先进课程体系以及前沿技术、行业案例与腾讯云一站式教学练平台作为技术支撑,订单式培养。毕业后由资深人力资源公司负责就业推荐,提供一年免费就业跟踪服务,主要工作地点都在北上广深或南京、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就业质量有保障。
培养目标:采用“1+1+1”的培养模式,第一学年由学校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第二学年学校和企业联合授课,在校内“腾讯云·厚溥创新工作室”由企业工程师负责专业技术课程教学,并实施由腾讯云提供技术支持的项目案例实训。第三学年先到国家级实训基地进行岗前培训,后到腾讯云生态企业对口岗位实习。
核心课程:Java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进阶、MySQL数据库技术、JavaScript动态网页设计、OpenStack云计算平台实践、ES6技术应用、微信云开发、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Docker容器技术与运维、Linux Shell自动化运维、Python程序设计、vue.js、CVM运维实战、蓝鲸应用实战、TKE和TSF实战、Ansible自动化运维等。
就业领域:就业范围宽广,毕业后从事云运维工程师、云开发工程师、云架构工程师、Web前端工程师、H5工程师、微信云开发工程师等岗位,也可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
方向二:华为云方向
本专业以“三教融合”为指导,整合了多学科理论知识,强化了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中软国际1.5+0.5+1的教学体系为主轴,引进中软国际5R教学模式,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以项目驱动式教学,以项目成果为导向,三类课程学分及学时分配科学合理,符合专业认知规律。
培养目标:具有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及工程性开发与实现、在计算机与互联网企业中从事Web前端应用、软件测试、数据管理与运维、在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技术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
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JavaScript与jQuery开发技术、Vue框架开发技术、MySql数据库应用、软件测试技术。接口自动化、性能测试、自动化脚本测试、Web前端设计基础、JavaScript动态网页设计、Vue框架开发技术、微信小程序开发技术、鸿蒙开发应用技术、鲲鹏开发应用技术。
就业领域:能在IT企业或其他行业IT部门从事数据运维、数据管理、软件测试、Web前端开发等工作。更可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相关专业深造。主要就业岗位有:云计算应用工程师、移动应用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华为鲲鹏应用工程师。
机电与自动化学院
机电与自动化学院下设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以及院实验与实训中心,目前在校学生2600余人。学院设有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器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五个本科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三个专科专业。自动化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有“智能制造”特色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专业设有“工业机器人”特色方向。三个专科专业的学生均可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阶段学习。
学院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教改成果丰硕,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湖北省内同类高校中当年唯一获批专业。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系为教育部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项目的实施单位,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学科群获批“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校级品牌专业”称号,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为湖北省独立学院重点培育本科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省级教学团队”荣誉称号,机器人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学院现有教师83人,其中教授(含其他正高级)13人、副教授(含其他副高级)30人、讲师(含其他中级)31人;高级职称占比51.81%,硕士、博士学位率达89.16%。学院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向社会及企业引进高职称教师近20余名,学院教师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及省级科研和教研项目,多项科研课题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在前期研究成果及应用转化基础上,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项,入选2017年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1项。
学院已建成校企深度融合,集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包括机电实验大楼、智能制造工程训练中心(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机器人工程训练中心(与武汉金石兴机器人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共建)及智能制造综合实训基地(与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等,整个实验实训教学场地使用面积8356平方米,设备共2021台套,共投入4100余万元。根据专业发展,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相结合,实践教学平台配备有智能制造生产线、制造执行系统、3D打印快速成型、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先进实验设备及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虚实结合,促进专业发展升级,实现大学实践教学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完备的实验、实训条件满足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也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湖北省挑战杯课外作品大赛等各级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并取得重大突破,获奖数量和等级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院以校训“学以广才、志以成学”为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的提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在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实践实训及工程能力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就业率前列,就业前景广阔,历届毕业生均以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突出的实践能力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
机械电子工程(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于2019年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湖北省内民办高校中当年唯一获批专业。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是本校王牌重点建设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该专业已拥有了以教授、副教授、博士、高级工程师为主的强大师资队伍及完备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毕业生就业好,学生培养质量高,社会反响好。
2010年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北省独立学院重点培育本科专业,2014年12月专业通过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评审,一致认定该专业完全达到全国独立学院重点专业的学术水平,并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示范作用。2016年该专业获批为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试点专业。2019年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学生屡次在专业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殊荣。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具备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能适应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企业运行管理等工作。培养能从事如机电产品、汽车产品、机器人产品、智能装备、医疗器械、新能源等领域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智能检测、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核心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机电传动控制、工程测试与信号处理,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机械原理方案设计综合实践、机械设计综合实践、机电专业生产实习、机械制造课程设计、机电专业创新创业综合实践、液压气动综合实践、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等。
就业领域: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就业领域特别广泛,广泛就业于智能装备和数控机床、汽车及零部件、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光伏和风电、铁路和港口、电子技术和医疗器械等行业。部分同学进入上海飞机制造厂、东风汽车、中国石油、三安光电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工作,且毕业生的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就业形势良好,供不应求。另外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考取了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州工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湖北省普通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校级品牌专业,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是本校的王牌专业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砥砺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校企深度融合的“重引导、重过程、重实践、重能力、重创新”的“五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并设置有专项“企业助学金”。该专业拥有以教授、副教授、博士、高级工程师为主体的强大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体系完备,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完善,教风严谨,学风良好,专业人才需求大,就业形势好,培养质量高,社会反响好。
2015年该专业获批为湖北省普通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8年10月被学校授予武昌首义学院品牌专业,2020年获批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全面体现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素质;能够综合运用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及时跟踪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并应用于工程实际;能在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电源、电力电子系统、电机控制系统、工业电气自动化、新能源等领域,独立或领导团队在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电气装备的设计制造、电气产品的研发应用、电气工程项目的实施管理等方面取得成就的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电路理论、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电力传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电气装备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工程综合实践、电力电子装置设计与制作综合实训、电气专业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电气专业生产实习等。
就业领域:面向电力系统、电气装备及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从事技术开发、系统设计、调试、制造、运营、技术管理等工作。主要就业单位有电力公司、电力建设部门、电力生产单位、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开关电源公司、变频器公司、新能源公司、工业机器人公司及其他电气装备或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研发及生产类企业、研究院以及具有电气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
机器人工程(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专业,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专业,校企合作共建专业)
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采用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的模式,高校教师、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及专业化教材。教师队伍由专兼职老师共同组成,企业工程师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校青年教师均派驻企业学习。
校企共建“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践教学中心”和“智能制造工程训练中心”,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搭建更高平台。校内具有与华中数控公司、武汉金石兴机器人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Autodesk(欧特克软件)中国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建的智能制造工程训练中心、一系列的机器人实验室及数字化设计实验室,实践教学内容实时对接先进制造、工业机器人及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的产业技术需求。
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将工作过程“做中学,学中做”的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先进理念融入到教学中。还原现场设备真实的生产环境,合理运用教学任务,让学生对知识、能力、素养得到全面培养。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学校学习—企业实践—就业或升学”的一体化培养模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加速推进“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机器人的应用需求不断扩大,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尤其是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人才资源稀缺。本专业响应国家政策,顺应行业内人才的巨大缺口,依托武昌首义学院机电与自动化学院的优势资源,融合机器人产业链的前沿技术包,坚持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打造“知识、能力、素养并重;理论学习与技术实践融通;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互补”的课程培养体系。本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育人模式,并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项。
培养目标:结合先进制造业发展,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数学、外语、物理及计算机基础理论扎实,掌握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机械、控制、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从事智能制造业、战略新兴制造业相关领域的先进机电装备设计与制造、机械系统集成开发、机器人调试与维护、智能生产线运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装备设计、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概论及认知、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工程测试与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电传动控制、自动机与自动线、机器人视觉识别技术、工业机器人在线编程与调试、工业机器人工程仿真综合实践、工业机器人集成设计综合实践、机器人项目方案设计与管理综合实践等。
就业领域:先进制造及机器人相关行业人才需求旺盛。根据各行各业的无人化转型升级,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国内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已达到100万台甚至更多,需要大量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人才,行业缺口巨大。除升学深造外,学生毕业后可广泛就业于机器人及先进机电设备的系统设计、智能技术集成服务、自动产线设计与运维等相关领域的先进制造企业或研究院所。
城市建设学院
城市建设学院现设有土木工程、智能建造、工程造价、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智能建造方向)1个专科专业,土木工程和工程造价专业具有招收专升本资格。
学院现有教师75人,其中教授(含其他正高级)6人、副教授(含其他副高级)36人,高级职称占比60%,硕士、博士学位率达90%。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中青年优秀创新团队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
学院拥有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立项建设1个(土木工程),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土木工程、生物工程),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1个(生物工程),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工程造价)。
学院实习实训中心建有5000㎡余的全专业实验室,设备总资产逾千万元,专业软件配备齐全。设有智能建造实训、BIM设计实训、绿色建材实训、校企合作实训等现代化产业集群的综合实训室;与中建三局、中国电建、中煤设计院、武汉建工、中国铁建、中天集团、君邦环境技术公司、劲牌酒业等30余行业头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形成了校企深度融合、集教学科研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厅)级教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软著等近20项,主参编教材、专著近20余部;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个人及团队一等奖24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2项。
伴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学院各类专业市场供不应求,实现高薪酬、高专业对口度、高就业满意度的高质量就业。学院考研率年平均录取率20%左右,稳居全校之首。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湖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校级品牌专业)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开办于2001年,是湖北省同类高校开设最早的、综合实力较强的专业。自开办以来,2012年通过学士学位评估,2012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6年通过验收,2018年被授予校级土木工程品牌专业称号,2019年土木工程获得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土木工程力学-结构-施工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获得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
本专业聚焦行业发展焦点,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校企合作,与就业零对接,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获得就业能力。
培养目标:我国房屋建筑、道路桥梁及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在建设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已进入世界前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专业方向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国民经济和建筑业发展所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获得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造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能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检测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工程测量、理论力学、房屋建筑学、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CAD与BIM建模、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及砌体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迈达斯软件应用、土木工程施工、信息化装配施工、隧道及地铁工程、土木工程结构检测与加固、路桥BIM、工程项目管理等。
就业领域: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兴未艾,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面铺开,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持续及迫切需求。毕业生可以到相应的建筑及市政设计院、建筑及市政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市政质量检测、结构检测企业等企事业单位或管理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施工、检测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近年该专业毕业生多进入中建三局、四局、五局和中铁大桥局等大型央企施工单位,中建设计院、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等大型央企设计单位工作。
智能建造专业
随着建筑工业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推动,智能建造已成为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人才缺口巨大。依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湖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校级品牌专业”建设成果,顺应国家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在湖北省民办院校中首家获批智能建造专业,与湖北城铁、中铁集团等多家公司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成立智能建造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打造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引领的信息化、智能化实践教学平台,注重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确保高质量百分百就业。
培养目标: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掌握智能建造的相关原理、专业知识和基本方法,获得BIM工程师、智能建造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力学分析、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安全监测能力,在土木工程领域,能胜任装配式深化设计、信息化工程施工、智能化工程运维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等;具有可持续学习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服务以湖北区域建设为主,同时面向全国的土木工程行业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优秀人才。
核心课程:工程制图与建筑信息模型设计、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建筑力学、工程智能测量、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钢结构原理与设计、土木工程施工与装配式建造、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与智能建造、结构检测加固与维护、BIM项目管理、工程建造机器人与建造3D打印、工程物联网与智慧工地、人机交互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及应用、遥感技术及应用、建筑数字运维、BIM正向设计综合实训、智能建造综合实训等。
就业领域:智能建造领域人才紧缺,且薪资待遇高于传统土建工程师。学生可在校内达到BIM工程师、智能建造师的基本培训,广泛就业于智能建造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和生产、BIM技术工程应用与咨询、信息化建筑和结构设计、智能化施工和检测、信息化运维、智能建造软件或平台及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运维系统研发等工作。
工程造价(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团队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项,为学生提供优良教学资源和良好平台。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依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建筑业发展需要,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和建设法律法规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型高级工程造价管理人才。本专业学生将拥有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受到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咨询(投资)工程师以及注册招标师的基本训练,具备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全过程各阶段工程成本计价、成本优化及投资控制的管理能力。
核心课程:建筑工程估价、建筑装饰装潢工程估价、建筑水电安装及设备工程估价、道路与桥梁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土木工程施工、工程测量、工程力学、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工程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建设工程法规等。
就业领域: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院、会计审计事务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基建部门、建筑施工企业、道路及桥梁施工企业、建筑装饰工程公司、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招标代理、建设项目投融资和投资控制、工程造价与控制、投标报价决策、合同管理、工程预(结)决算、工程成本分析、工程咨询、工程监理以及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和技术支持等工作。
环境工程(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湖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培养目标:在环境污染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碳排放管理与低碳技术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培养具有系统环境工程理论知识、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及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使本专业的学生既能在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等领域尽展所长,又能成为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能高效解决固体废物、水污染、大气污染、物理性污染等复杂环境工程问题。
核心课程:环境微生物学、流体力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市政管网工程、环境工程施工与估价等。
就业领域:本专业毕业生以传承多年的踏实工作态度、较强的专业技能、良好的综合素质,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达97%以上。毕业生就业呈现选择面宽、多元化等特点,去向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或环保行业内知名的民营企业,大约有20%以上的学生选择出国(境)留学或在国内双一流高校和著名科研院所继续深造读研。学生毕业后经过五年左右的发展,大批成长为所在企事业单位技术创新、工程设计、运营管理的骨干力量。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以“水的健康循环”为理念,研究城市给水系统、市政管网系统、建筑给排水系统、污水雨水净化、污水资源回收与可持续发展等,是关系人民生活生产保障的重要学科。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转型发展和生态环保要求的日益重视,专业从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延伸,扩大到水行业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以水量、水质、水循环为中心,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核心课程:流体力学、水文学与水文地质、水分析化学、水处理微生物学、水质工程学、水泵与水泵站、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给水排水管网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工艺设备基础、水工艺仪表与控制、水工程施工、水工程经济等。
就业领域:麦可思研究院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显示,给排水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全国本科教育各专业中一直名列前茅。本专业的就业率95%以上。毕业生主要在政府部门(城乡建设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市政公用单位、城投公司、水务集团、设计院、建工集团、环保企业、房地产公司等单位,可攻读市政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2022届本专业毕业生的考研通过率87.5%,考研学生大都进入原985、211等知名高校。
生物工程(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武汉“光谷生物城”千余家新型生物技术企事业单位为依托,培养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化工、生物环保、生物农业与食品轻工等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社科素养,具有生物工程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生物工程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建设运行与生产管理的专业能力,掌握生物检测、基因分析、工艺控制、产品质监、生物工程金融与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水平。
核心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实验、化工原理、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环境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工艺学、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专业分析、生物工程经济学与信息化管理等。
就业领域:生物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人才需求旺盛。本专业科学的培养定位、创新的培养模式、多元的校企合作、完备的实验条件等,可大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在医药卫生、食品轻工、现代农业、化工、环保等行业的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检验检测公司、生物技术公司、生物制品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产品研发、工程建设、PPP投资、检验检测、工艺控制、产品推广与营销管理,以及教育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目前已与武汉爱博泰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康测科技有限公司、武汉迈特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淼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且这批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型生物公司和科研院所可为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机会。本专业多年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创造了持续的高考研率,毕业生可到国内外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考取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深圳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研究生。
建筑工程技术(智能建造方向)(专科,三年制)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建筑行业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全面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程建造融合的工程建造新模式的建筑施工管理的核心技能、专业技术和应用知识,能够从事工程建造新模式的施工与管理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核心课程:工程智能测量、BIM建筑及结构建模、装配式建筑施工、BIM项目管理、绿色建筑技术与信息化施工、建筑构造与识图虚拟仿真实训、装配式建筑施工综合实训、智慧工地综合实训等。
就业领域:政府管理部门的技术岗;科学研究机构的技术岗和研究岗;相关行业企业的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工程师、总工、项目经理等岗位。
外国语学院
武昌首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原外语系)成立于2002年,现下设英语系(含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大学英语教研室、英语学位考试及英语拓展课程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90余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30余人。曾先后有40余人次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进修培训,百余人次参加国内各类培训和研修。近几年,学院教师共主持省、校级教科研项目五十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十余部;发表学术和教研论文百余篇;省校级教师教学竞赛获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
作为校级“品牌”和“一流”专业,英语专业坚持“一专多能、一精多会、一凭多证、多方向发展”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夯实学生语言基础,拓宽知识结构,牢固确立“英语+教育”、 “英语+翻译”、“英语+经贸”等培养方向,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以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学科竞赛为抓手,鼓励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获取毕业文凭的同时,争取拿到英语教师资格证、CATTI口笔译资格证、BEC商务英语等从业资格证书,拓展学生就业面,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翻译专业于2018年3月获得教育部批准办学并同年招生,与翻译公司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并创办校内翻译实训基地,通过进行大量翻译实践,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目前已启动“人机共译”项目,利用各种翻译平台及软件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大学英语教研室和英语学位考试及英语拓展课程中心主要承担全校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和学位英语考试及拓展课程的组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分级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全面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多元立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我校非英语各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支撑作用。
学院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现有翻译实训室、人机共译实验室、语言实验室等14间。学院与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院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好,2020年学生党支部成功获批教育部示范创建、质量创优活动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英语1801班团支部评为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多年来专业四级、八级考试通过率均超出同类院校的平均通过率;近几年英语系学生百余人次获得省、国家级学科竞赛奖;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多项;考研率较高,每年均有优秀本科毕业生被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很多毕业生现已成为商界、学界和政界的骨干力量。
为顺应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外国语学院实行英语大类招生,其中包括英语、翻译2个专业。新进校一年级学生按照大类进行培养,大类培养时间为一年。第二学年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英语和翻译专业的分流,并按各自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培养。按英语大类招生,旨在为学生提供拓宽专业基础、充分了解并选择专业的良好平台。
(一)英语(本科,四年制,文学学士学位,校级品牌专业)
本专业有3个专业方向:英语教育方向、英语经贸方向、英语翻译方向。
历经十九载风雨砥砺,本专业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引进了先进的英语语音和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创建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人才培养质量广受社会好评。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国际视野开阔,专业相关知识牢固,英语基本功扎实,具有宽厚的人文素养和一定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 有较强团队合作意识,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外事、外贸、司法、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从事英语口笔译、对外交流及教学研究与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综合英语、高级英语、口语、听力、阅读、笔译、口译、写作、英美文学、语言学、第二外语等。学生在修好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需选修指定的专业方向(英语经贸、英语教育、英语翻译)课程。如: 外贸函电、电子商务;英语教学法、教育学;英汉/汉英笔译实践、口译理论与技巧等。
就业领域:英语专业是一个厚基础、宽口径、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的专业,各个专业方向之间互通性强,就业面广。我校英语专业毕业生连年就业率达95%以上,可在涉外机构、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银行、保险、海关、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或考研深造、留学和海外就业。
(二)翻译(本科,四年制,文学学士学位)
翻译专业设立于2018年,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学校已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先进的memoq翻译实践平台,并与国内知名的翻译公司和企业建立了稳定深入的合作,为学生搭建了坚实有效的实习实训平台;并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关系,可以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汉双语基础,具备翻译基础理论知识、中西语言文化知识和较宽广的知识面,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和现代翻译项目管理技能,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能胜任文化、外交、商务、科技、新闻、旅游、教育等领域的一般难度的口笔译工作及相关语言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写作,高级英语,笔译,实用翻译,口译,交替传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视译,英汉语言对比,多文体阅读,跨文化交际等。
专业选修课程:旅游翻译、科技翻译、影视翻译、法律翻译、商务英语翻译、商务口译等。
就业领域: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可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外交、商务、科技、新闻、旅游、教育等领域的语言服务、管理及跨文化交流等工作。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于2010年4月,其前身是成立于2002年的经济管理系。学院设有金融系、会计与财务管理系、国贸与市场营销系。6个本科专业和2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学生共计3500余人。
学院现有教师14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0%,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98.9%。自有教师主持完成各类教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各类论文300余篇。
学院建成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虚拟仿真实验室、金融仿真模拟实验室、跨境电商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训室等专业实验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0余家,基本满足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
近5年来,学院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荆楚卓越经管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项、“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
近5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财税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湖北省大学生营销策划挑战赛、“挑战杯”、“创青春”等省级学科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
展望未来,学院秉承“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注重人才培养、提升队伍素质、深入科学研究、高质服务社会,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学院。
金融学 (本科,四年制,经济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湖北自贸区建设及武汉金融港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知识,系统掌握金融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知金融市场运作规则及国际惯例,具备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有一定国际视野、较强团队合作意识及沟通交流能力,能胜任各类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保险学、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金融科技概论、区块链金融、证券交易实训、期货交易实训、金融理财实训、商业银行沙盘实训、投资基金项目模拟等。
就业领域:各类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监管部门以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金融实务和管理工作。
金融科技(本科,四年制,经济学学士学位)
依托湖北及华中地区一流的金融虚拟仿真实验室,打造“学术+产业”师资队伍,“教学+竞赛+考证+创新”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培养既懂金融又懂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金融业与“互联网+”领域,紧扣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产教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悉金融业务、金融创新、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分析等技术,能胜任各类金融科技公司、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金融学、金融科技概论、证券投资学、C语言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金融数据库技术、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工程原理、计量经济学、大数据金融、区块链金融、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大数据金融实训、区块链金融业务模拟、机器学习与金融应用实践、金融产品创新设计与运营、大数据金融计量策略分析综合实践等。
就业领域:金融科技公司、各类银行、券商、保险公司、金融监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大数据分析、金融产品研发、金融管理和金融科技创新研究工作。
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科,四年制,经济学学士学位,湖北省本科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市场营销知识,具有英语、计算机、市场营销、大数据等应用能力和持续性学习能力,以及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有一定国际视野,能在政府机构、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外贸实务、跨境电商、国内外市场营销、大数据分析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学、国际商法、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海关实务、国际商贸英语会话、外贸函电、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国际服务贸易、商务谈判、跨境电商实训等
就业领域:政府涉外部门、跨国公司、外贸类企业、国际金融机构、国际投资公司等从事国际贸易、国际运输、货运代理、产品营销、跨境电商、电商直播、大数据分析管理等工作。
会计学(本科,四年制,管理学学士学位,湖北省本科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校级品牌专业,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诚信品质、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会计、管理、经济、法律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有较强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能在工商、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胜任会计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学、审计学、税法、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学、Financial Accounting、会计大数据基础、财务共享实务、RPA财务机器人、大数据财务分析与可视化应用、大数据审计等。
就业领域: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管理部门、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共享中心从事财会、审计工作。
会计学(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方向)(本科,四年制,管理学学士学位 湖北省本科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校级品牌专业,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诚信品质、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拥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律等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会计学、管理会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应用能力和持续性学习能力、较强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有一定国际视野,能在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国企、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及证券金融等行业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管理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学、会计大数据基础、财务共享实务、RPA财务机器人、CIMA基础级四门课程、CIMA运营级四门课程、CIMA 管理级四门课程。
专业特色:通过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嵌入CIMA课程,采用“国内学历证书+国际职业证书+外语能力”的多方位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学历教育与国际专业资格教育的完美融合。
就业领域: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国企、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及证券金融等行业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工作。
财务管理(本科,四年制,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人文与科学素养、诚信品质、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收益分配管理等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等专业技能和方法,拥有较强的大数据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咨询服务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税法、财务报表分析、财务大数据基础、财务共享实务、RPA财务机器人、大数据财务决策、高级财务管理学、大数据财务分析与可视化应用等。
就业领域: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政府管理部门、财务咨询机构和财务共享中心从事财务、会计、审计、金融等财务管理相关工作。
市场营销(数字化营销方向)(本科,四年制,管理学学士学位,湖北高校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湖北高校“荆楚卓越经管人才”协同育人计划)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湖北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人文与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具有英语、计算机和数据分析等应用能力及持续性学习能力,具有互联网用户洞察、内容创意、广告策划和商业分析等数字营销能力,有较强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能够在互联网等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新媒体运营、广告策划、新零售管理、市场研究和全渠道运营管理等工作。
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市场研究、消费者行为学、营销渠道管理、整合营销传播、品牌管理、Python程序设计、新媒体运营、互联网产品运营、互联网产品策划、电商数据化运营、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营销策划、跨境电商、智慧零售等。
就业领域:互联网等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新媒体运营、新零售管理、市场研究和全渠道运营管理等工作。
大数据与财务管理(腾讯云特色班)(专科,三年制)
培养目标:结合腾讯云与厚溥数字的行业经验,培养大数据时代下既熟悉企业财务管理,又具备ERP二次开发的软件编程能力,能实施企业项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核心课程:中级财务会计、金蝶财务管理、税法、ERP原理及实施、管理学、金蝶K3供应链、金蝶ERP沙盘等。
就业领域:出纳、应付应收会计、总账会计、财务助理、财务经理、软件实施工程师、软件售前售后服务工程师、企业管理信息化咨询顾问、ERP系统运维工程师、企业信息化管理评测师等岗位。
市场营销(腾讯云特色班)(专科,三年制)
培养目标:结合腾讯云的行业积累与解决方案,培养具备网络营销策划、短视频与直播运营、社群运营、私域流量池搭建、搜索引擎优化等主流新媒体场景实战、精通数据分析的全方位运营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核心课程:Pr/Ae视频剪辑与特效制作、短视频运营、直播带货与抖音电商、社群运营、小红书运营、私域流量池搭建、数据分析等。
就业领域:网络营销主管、SEO优化专员、品牌推广主管、新媒体运营、营销推广、商务数据分析等岗位,也可报考相关本科专业。
新闻与文法学院
新闻与文法学院始建于2000年,学院开办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汉语言文学和法学六个本科专业,涵盖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中国语言文学和法学四个一级学科。
我院学科及专业建设成绩突出,建有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融合新闻学导论、法律诊所)、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与湖北广播电视台共建)、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播电视学)、湖北省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网络与新媒体)、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融合新闻学系列课程)、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网络与新媒体)、校优势学科群(信息传播与影视艺术)、校首批品牌专业(广播电视学)和校创新团队(智能传播创新研究团队)。
学院实验与实训中心根据学科分布与专业实践需求建设有3个子中心,包括媒体融合仿真实验中心、法律实务仿真实验中心、融媒2.0实训平台,占地总面积1585平方米,实验室仪器设备900台(套),设备总资产1000万元。
学院建有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北京巨量引擎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荆楚网、洪山区政府、新河街学校、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湖北法辉律师事务所等30多家校外实习基地。 学院重点建设“五个一工程”实践平台,即《南湖新报》(一报)、《南湖学园》(一刊)、4G媒体校园新闻网(一网)、先锋视讯网络电视台(一台)、湖北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一基地),全力打造新时代教学与科研新品牌,开创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仿真实训为平台的专业教育新模式。
我院现有教师9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5人、副高级职称37人、中级职称23人,高级职称占比55%,硕士、博士学位率达89%。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校级教研课题31项,出版专著、教材18部,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权威和核心期刊论文20篇。教师荣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九届“学会奖”一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特别贡献奖”等。
近五年来,我院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20多个国家级奖项,80多个省部级奖项。
历年来,我院为社会输送本科毕业生近7000人,培育出一批学业标兵和业界骨干,一批批学生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重点院校硕士研究生或海外攻读学位。大批毕业生进入上海卫视、湖南卫视、深圳卫视、南方都市报、中国新闻社等国内一流媒体,在搜狐网、新浪网、腾讯等国内网络媒体第一方阵里也有我院优秀毕业生任职,同时大量毕业生活跃于国内知名律师事务所、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
新闻学(智能新闻传播方向)(本科,四年制,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和较高的新闻舆论宣传素养,适应新时代信息传播转型,具备较强的新闻采写编评摄录等专业基础能力、融合新闻内容生产与传播能力、信息整合与策划能力等核心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智能技术基础、智能新闻传播实务、新闻学概论、传播学原理、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融合新闻学导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摄影、新闻评论、新闻编辑、数据新闻、传播心理学、新闻传播法规与伦理等。
就业领域:毕业后能够在报社、新闻网站、广播电视台等各类媒体中从事智能化的新闻报道、编辑、摄影、广告等工作,也能在传统媒体的“两微一端”及其他网络新媒体中从事新闻内容生产与运营等工作,以及在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策划、内部报刊采编、电子政务运营等工作。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四年制,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新闻传播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基础理论与全媒体传播应用,熟练运用融合创新思维、智能传播数据思维从事融媒内容生产、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新媒体运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产品原型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摄影基础、网络与新媒体编辑、全媒体新闻采写、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网络与新媒体评论、网络与新媒体运营、用户运营与分析、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融合新闻学导论等。
就业领域:毕业生可以在门户网站、企事业单位线上平台、互联网公司、数字内容服务商、新兴媒体机构等从事新媒体编辑与策划、内容与社群运营、短视频制作、产品创意与交互设计等相关工作。
广播电视学(视听新媒体方向,本科,四年制,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传播视野、系统广播电视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厚实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能熟练掌握广播电视及视听新媒体传播技能,可胜任电视台、电台、网络广播电视台、视听新媒体、报业全媒体新闻中心等业界的记者、编导和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宣传策划、影视制作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广播电视概论、传播学原理、摄影、电视摄像、电视编辑学、广播电视文本写作、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策划、融合新闻学导论、视听评论、视听节目专栏、视听新媒体制作等。
就业领域:在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广播电视台、短视频平台和互联网公司等新媒体行业从事记者、编导、节目策划与制作、信息采编与管理工作;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官方网站及视听新媒体运营、短视频制作、互联网直播等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本科,四年制,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新时代文化建设需求、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及视听新媒体行业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高影视理论修养和视听艺术创作能力,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纪录片导演、频道与栏目策划、节目采访制作等方面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在广播电视、电影、文化部门和视听互联网企业等领域,从事广播影视编导、艺术摄影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艺术学概论、影视视听语言、影视导演基础、摄影、电视摄像、影视编辑学、视听文本创作、视听新媒体制作、媒介融合导论、综艺节目编导、纪录片编导、短视频制作等。
就业领域:毕业生可在电视台、广播电台、视听新媒体行业等从事节目策划、编导、主持等工作;在各种影视公司、广告公司或文化传播公司从事摄影、编导、剪辑及制片工作;也可胜任专业摄影、独立制片人或自由撰稿人、短视频制作、互联网直播等工作。
汉语言文学(本科,四年制,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学的创新与转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真挚的人民情怀、自觉的历史担当,和深厚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文学修养;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语文教学及文学创作实践技能,较强阅读能力、实用写作能力、文学审美鉴赏能力和跨媒介文本创作能力,能胜任教育、文化、传媒机构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世界文学、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文学批评、写作、创意写作、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
就业领域:在各级党政机关从事公务员工作;在中小学、培训机构和海内外相关学校从事语文教育、培训及对外汉语教学等工作;在新闻出版、文化宣传等部门从事记者、编辑、宣传、策划等工作;能胜任网络与新媒体编辑、运营和企事业单位文秘、宣传、文本策划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法学(本科,四年制,法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诚信求实的人文情怀,拥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具备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业知识,精通民商法实务,能广泛适应各级政府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监察机构、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等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
核心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刑法总则、民法总则、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民事诉讼法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法律职业伦理、国际法学等。
就业领域:在各级政府部门从事公务员工作;在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从事司法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务工作;在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等工作。
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源于2003年开设的艺术设计系,2010年9月正式成立学院,现设有工业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环境设计系,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具有较高办学实力,专业特色鲜明,教师队伍合理,教学质量优异,教学资源丰富,成果显著的学院。
学院现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和建筑一级学科的五个本科专业及一个方向:产品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数字媒体)、风景园林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及景观设计方向。结合国家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在学校全面实施的OBE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引导下,艺术设计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强化“艺术+技术、设计+服务、创新+创业”的培养特色,提出“三真”真课题、真设计、真转化;“三重”重能力、重过程、重实效,融过程与结果并行的“教与学、学与用、用与优”相互促进的闭环,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视野宽阔、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
学院在嘉鱼校区有设备精良的13间专业画室和校计算机实训中心,在武昌校区有总面积达6500平方米的一栋独立的教学实验楼和一栋学工辅楼、1050平方米的专业艺术展厅、140 平方米的优秀成果展厅,有从基础到专业创新的24间十大类别的实验室,形成了集综合基础实验、专业设计实验、创新应用实验三段递进式实验教学环境。学院实验总面积2555平方米,实验设备630台套,价值567.39万元,设备完好率98%,实验开出率达100%,实验教学产出成果快速增长。
学院“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行人人有方向、人人进团队、人人有职责的教与学联动,实行“教室 + 专业教师 + 学生”、“实验室 + 专业教师+学生”、“创新团队+产教融合”项目牵引、赛事驱动的导师制、导学制,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辅助、全面提升教与学的成效机制。学院设有学科竞赛孵化中心、考研辅导中心、大学生筑梦创客空间及陶瓷创新设计研究所、传统工艺创新研究所等,全面打造教学实践、创新研究,共享交流、展览展示平台,形成融合有序的良好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院坚持人才强校,着力打造素质高、专业精、活力强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支来自211、985等19所国家及地方一流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业界精英及青年才俊所组成的高水平学术引领,注重科研与教学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93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含其他副高)教师38人、讲师(含其他中级)34人,86位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占比92.5%。自有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26人,占比50%。
学院注重学科专业的发展,现有视觉传达设计湖北省级一流专业、环境设计校一流专业、产品设计校基层教学组织及视觉传达设计与环境设计“OBE”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打造了一批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形成一院一金课、一系一精课、一人一优课,门门有特色的课程集群。
学院以项目为牵引,强化科研反哺驱动教学成果的落地转化,体现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设计、体现工匠精神与传承创新设计、体现关爱、责任的公益环保设计、体现绿色生态的环境景观设计、体现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设计和体现文化建设的文创设计六大类别,形成课程教学与专业设计应用及创新研究的融合,以研带教,以研促学,以研促训,全面提升教与学、学与用、用与优的实效。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428人,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设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方面成绩突出,屡获佳绩。先后在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字艺术大赛、湖北省大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湖北省美术与设计大展、湖北省高校大学生优秀视频大赛、中国海洋文化节设计大赛及ONESHOW中华青年创意奖、“世匠杯”、“国青杯”、中国玩具与婴童产品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省级、行业大赛获金银铜及优秀奖500余项,获国家知识产权专利20余项。
历年来,艺术设计学院向社会输送优秀本科毕业生近4000人,历届毕业生更有独特的发展。有公益服务典型“最美90后妈妈”2010级学生余婷;有自主创业市值千万的90后创业典型2009级郭冬青、2012级喻振勇;有继续深造读博的2010级杜心宇、虢佛加、2013级刘恋、廖博靖等同学;有支教一线、服务乡村的志愿者与骨干村干部。奔赴祖国五湖四海的首艺学子们在学业上继续深造提升自己,工作上锻炼磨砺自己成为各行各业管理及设计的骨干精英,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人生价值。
学院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打造了以学生为主导的大学生青春筑梦“创客空间”,以激励兴趣、激发潜能、提升能力、热爱生活、勇于担当为引导,培养有情操、有理想、有责任、有引领作用的创梦团队,以老师助学生、老生带新生形成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通、课内与课外实践融通、专业与专业间的融通、基础学习与创新拓展的融通、教师优势与学生优势特色的融通,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具有“审美判断能力、社会感知能力、技术学习能力、创新突破能力”并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的筑梦集群。
在国际与国内交流合作上,近年来邀请了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利兹大学、欧洲设计学院、都灵学院、意大利国际艺术与教育联盟的艺术家和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设计师长期执教、短期讲学交流,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学院结合学校现有的台资企业人才培养基地、湖北省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每年选派学生赴台湾义守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交流学习,参加英国剑桥大学、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及意大利艺术教育之旅等学习与交流活动,扩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站在学校发展的新起点,艺术设计学院秉承武昌首义学院“学以广才、志以成学”的校训和“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首义精神,遵循“立德树人、质量为本”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产品设计(本科、 四年制、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产品设计专业理论基础及定义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工匠精神、系统视野、策略思维和社会责任的新产品及其服务系统的创新设计践行者与促成者。
核心课程:人机工程学、智能产品设计与开发、数字化设计及 3D 打印、专题设计-日用品设计、交互设计与实践。
就业领域:面向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和科学研究单位,从事产品创新开发设计、设计策略与商业化、交互与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等开发、研究、策划、教育和管理类工作。
环境设计(本科、四年制、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系统的环境设计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创新实践设计,具备文化艺术修养与科学先进的设计理念,有较好的专业素养、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分析、处理、实施设计项目的能力,并能结合运用学科专业、扩展知识解决复杂的设计问题,有较强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能胜任在环境设计相关企事业单位、院校及研究机构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环境施工与管理等类型的设计、教学、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室内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建筑初步II(建筑设计)、室内照明与陈设设计、3D数字化环境设计、装饰材料与施工、居住室内空间设计(别墅)、公共设施设计、建筑模型制作、展示空间设计、商业室内空间设计(商场)、公共空间专题设计(办公空间)。
就业领域:学生毕业后可在城市规划部门、建筑设计院、室内设计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部门就业,从事环境设计、室内设计以及相关设计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
环境设计(景观设计)(本科、学制四年、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景观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景观设计领域项目策划、景观规划设计、景观植物设计、景观建筑设计与景观施工管理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综合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理念、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有较强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有一定国际视野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系统性设计思维,能胜任风景名胜、城乡各类绿地规划设计、景观生态保护、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景观建筑设计以及景观园林工程技术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景观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中外风景园林史、景观设计初步Ⅱ、园林植物配置与应用、景观建筑设计、景观模型构造与制作、室内外空间景观设计、景观设计专题Ⅰ(居住区)、景观设计专题Ⅱ(公园)、景观设计专题Ⅲ(滨水)。
就业领域:学生毕业后可在园林局、设计院、景观设计公司、旅游规划设计公司、风景旅游区、房地产公司等设计部门就业;还可从事大中专院校教师以及其它建筑与环境工程、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行业管理工作。
动画(新媒体)(本科、四年制、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胜任影视动画、数字媒体及虚拟现实的基础知识和前沿技能、媒体交互设计等方面工作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角色设计、场景设计、三维模型制作、三维光影渲染、三维角色动画、动画运动规律、原动画创作、动画设计稿、二维动画设计、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动画短片创作、短片拍摄与制作等。
就业领域:面向文化传媒、游戏动漫、艺术教育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游戏设计、虚拟现实艺术、影视媒体项目展示、互动媒体、宣传企划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学制四年、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以文化为导向,以专业服务社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打造民族特色包装与 数字品牌推广相融合的可视化设计,培养平面+动态+交互+服务的多维度新视觉设计人才。
核心课程:广告创意设计、包装设计、品牌传播与策划、数字影像设计、信息与数据可视化设计、版式与书籍设计。
就业领域:面向高校、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和科学研究单位,从事高校教育、广告媒介、数字包装、新媒体、出版印刷等设计开发、策划和管理类工作。